這幾天很混
一天大概可以吞進2-3部電影
有時候甚至沒看書
是在看電影嗎
有時候我覺得 我是在尋找自我
像是趟發現之旅
拼拼湊湊 想要實際知道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
好像這樣才能清楚自己的思考邏輯
吞電影
看網頁
咬文嚼字
我翻出以前曾經想看的電影
找回以前常逛的網頁
在yahoo首頁看看有什麼新話題
有的不求甚解 又或者囫圇吞棗
有的駐足甚久 拼了命想對某段文字產生共鳴與連結
突然想起以前大學參加心靈成長工作坊的活動
老師要我們在一張紙上畫出我們認為的自己
我畫了太陽,雲,風箏,手,小花小草,向日葵,狗和貓
我看 我幾乎把我愛的東西都畫上去了吧XD
畫了這麼多東西 最重要的當然是聽聽作者怎麼說
我是這麼解釋的...
太陽和雲:我嚮往陽光,也希望給人陽光的印象,但偶爾還是會抹上一片烏雲
風箏和牽著線的手:我需要自由,但不是無限度的自由,還是需要有人可以適時的拉住我
小花小草群和向日葵: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孤單的,不同於別人,似乎融不進團體
狗和貓:我有狗的活潑與熱情,也同樣擁有貓的任性,愛撒嬌與驕縱
不能說我不了解自己
只是 好像線條模糊的圖畫 我總希望可以更加清楚俐落
因為這份渴望
我突然喜歡上心理測驗
好似可以挖出什麼內心被忽略了的想法
也正好可以跟朋友玩玩遊戲
是個不錯的話題
昨天翻到了這個
http://tw.fashion.yahoo.com/blog/nkcM1UxJcv.DIXmCToxX4Q--/article/?mid=773
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連結
Daria一系列的心理測驗還滿好玩的
故事鋪陳很長 很有想像空間
而且不會讓你嗅出答案 總想挑結果可能會比較好的那個
至於準確度...
小P說的好 "讓你無所遁形"
呵呵
不過 關於心理測驗準不準這件事...一直讓我很納悶
這不像算命仙說你會出車禍 可以用"後來到底有沒有出車禍"這種具體的事來斷定
對於心理測驗
當我們覺得準的時候
是因為剛好符合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或是對自己的期望? 還是"我們真的是他說的那種人"?
當我們說"呿!根本不準"的時候
是因為我們不想變成那樣?不想被認為是那樣? 還是"我們不是那樣"?
天阿,好饒口 這是文字遊戲嗎?
在準與不準之間
在面對與逃避之間
在接受與推託之間
所以最終 心理測驗挑戰著的 是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吧?
我們用"不準"來保護自己 為自己留個可以喘口氣的空間
我們用"真準"來肯定自己 發現自己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讓我們感到安心
我渴望能清楚描繪自己的模樣
卻同時往矇矓美的區域探求
或許這樣的協調和共存 才能使我們不致瘋狂
也是人之所以為人?
天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我持續在清晰與朦朧之間拉拉扯扯
我有預感 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
或許 這就是我最真實的模樣?
- Mar 31 Tue 2009 15:39
清晰與矇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